最近,“斷舍離”在微信朋友圈很火。這一概念原意為鼓勵“放下心中執著”,有人將此融入日常生活:捨棄家裡不需要的東西,脫離對物品的執念,處於游刃有餘的自在空間。的確,“斷舍離”折射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,更是一種生存智慧。
  與物質短缺的過去相比,現在人們的需求多能得到滿足,甚至往往是舊的未去,新的又來。手機型號必是最新款,衣服首飾必是最時尚,“新消費主義”成為一些人的崇尚。甚至對於信息的消費,也惟恐漏過自己所應該知道的,以致沉迷於信息海洋之中。然而,在不斷追求、不斷滿足之中,不少人並未因此獲得一種充實的幸福感,內心裡卻常常充滿焦慮、孤獨甚至恐慌。這讓一些人變得疑惑,幸福不就是欲望不斷被滿足嗎?為什麼滿足後反而有時又找不到幸福的感覺?
 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,他是如何雕刻出《大衛》的。他回答說:很簡單,我去採石場,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,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。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,去掉那些不該有的大理石,《大衛》就誕生了。其實,人生同樣如此,只有不斷剔除多餘的部分,“幸福”的輪廓才會慢慢顯現。這多餘的部分,就是“過載”於自己的欲念。
  《老子》有雲: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。事實上,一味熱衷於獲取,追求享受,只會在物欲的漩渦中迷失方向。要追求幸福,獲得那種輕盈充實的人生,恰恰在欲念的不斷滿足中找不到答案。哲人說,“做減法比做加法更能讓靈魂成長”。很多時候,主動卸下身上不必要的擔子,少一些自我限制和羈絆,減少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過度追求,反而能讓自己更從容淡定,更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和張力。
  現在,有一些黨員幹部對反“四風”有些不適應,覺得不如以前瀟灑自在。有的領導幹部內心裡計較於位子、票子、待遇等實際利益。有的工作起來拈輕怕重,敷衍塞責,有好處就上,見急難險重就避,見矛盾問題就躲。凡此種種,多源於欲念膨脹而責任缺失。很多時候,正是因為私欲、私念多而拖住了前行的腳步、壓住了奮飛的翅膀。詩人說,鳥兒為什麼飛得高,那是因為鳥兒讓自己變得很輕。為官從政者,少些欲念,反而會變得更輕盈,飛得更高,走得更遠。
  擺脫應酬的羈絆,可以多讀點書,多思考點問題。卸載心理上的“五子登科”,可以讓自己更輕鬆地幹事、乾成事。少些利益算計、少些風險顧慮,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經受砥礪,鋪就通向成功的路基。可以說,在從政之道上,少些個人考量,多些為公情懷,所獲得的視野與閱歷,所達至的境界與高度,所享受的風光與心靈自在,又豈可與汲汲於名利富貴者同日而語?
  人生像一輛車,輕車簡行,不超載、不超速,就能順利抵達幸福車站。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,學會做減法,學會捨得與放棄,方能獲得輕盈與靈動的人生。  (原標題:學會“斷舍離” 人生更輕盈(人民論壇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q66rqre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